為加快全縣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競爭力更強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自治區農村工作會議及縣第十五次黨代會部署,緊緊圍繞提升農村居民收入這“一個核心”,全力發展壯大肉牛和綠色食品“兩個產業”,切實推進農業生產向綠色化、有機化、品牌化“三個方向”發展,全面建強以北片為主的肉牛、以渝河和甘渭河川道區為主的清涼蔬菜、以南片為主的中藥材、以六盤山西麓陰濕區為主的馬鈴薯種薯“四個產業帶”,更加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土地高效利用、技術引進轉移、產出高質高效、發展共贏共富等“五個機制”建設,堅持融合聯動,推動創新發展,全力打造特色農業“金飯碗”。
二、目標任務
2022年,對標消費升級需求,積極創建綠色有機農業縣。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26.5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8.1萬噸以上;種植清涼蔬菜5.5萬畝、青貯玉米12萬畝,全縣大田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3萬畝以上、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肉牛、生豬、肉羊、禽類飼養量分別達到11萬頭、8萬頭、11萬只、35萬只(羽),完成農業總產值16.3億元,增長4%;完成農業增加值7.17億元,增長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974元,增長11%。
三、實施內容
(一)肉牛產業發展
堅持“優質+高端”雙輪驅動,以千家萬戶養殖為基礎,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引領,以標準化養殖為導向,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大力推廣“家家種草、戶戶養牛、自繁自育、出戶入園”發展模式,打造以北片為主的肉牛發展產業帶。肉牛產業實現總產值8億元,提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元以上,養殖核心區提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以上。
1.“出戶入園”建設。按照“小點集中、分片發展”的思路,堅持規劃先行、科學選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推廣“出戶入園”試點養殖。積極鼓勵引入社會資本建設肉?!俺鰬羧雸@”園區,享受相關產業補助政策。對新建鋼結構標準化圈舍、半地下式青貯池、調制青貯飼料、混凝土硬化場區、青貯玉米種子、液氮和凍精等環節給予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引進光伏企業投資園區牛棚建設,鼓勵其它社會資本以參股控股等方式參與園區附屬設施建設和配套設備購置,2022年全縣新建“出戶入園”園區5個,園區建設村肉牛集中飼養率達到50%.
2.養殖示范鄉鎮建設。鞏固提升以楊河、張程為主的肉牛養殖示范鄉鎮2個,肉牛存欄分別達到2萬頭以上;“50”模式養殖大戶楊河鄉達到100戶以上、張程鄉達到50戶以上,戶均存欄肉牛10頭以上,養殖戶占全鄉總戶數的80%以上。
3.養殖示范村建設。鞏固提升楊河串河、紅旗、楊河、穆溝、玉皇岔,張程李哈拉、趙北孝、張程、崔家灣、馬兒岔10個存欄2000頭以上肉牛養殖示范村,戶均飼養肉牛10頭以上;鞏固提升張程楊袁、桃園、五龍,溫堡楊坡、杜川、新莊、呂梁、杜堡,風嶺薛岔、馮碑、鞏龍,觀莊田灘、中梁,好水廟灣、中臺,沙塘錦屏、張樹,聯財太聯,奠安馬坪、景林20個存欄1000頭以上肉牛養殖示范村,戶均飼養肉牛5頭以上。
4.規模養殖場培育。按照“五化”(品種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管理規范化、防疫制度化、類污處理無害化)要求,推行“四統一”(統一品種改良、統一飼養管理、統一疫病防控、統一技術標準)標準化管理,建設存欄肉牛100-500頭合作社(家庭農場)5個;建成沙塘錦屏1個、楊河紅旗2個存欄肉牛5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園區)3個;建成沙塘清泉、楊河串河存欄千頭標準化肉牛養殖園區2個。
5.良種良法推廣。以西門塔爾優良品種為主導,堅持“兩純一優”肉牛繁育技術,采購西門塔爾凍精7.5萬支,冷配改良肉牛3萬頭,肉牛改良覆蓋率達到100%。主推全日被混合、母牛同期發情、飼草料調制、犢牛早期斷奶等繁育飼養技術,發展良種肉牛養殖和規?;?,提高規模化經營水平。
6.優質高產飼草基地建設。建成5000畝高產優質首著示范基地,全縣紫花首著留床面積穩定在23萬畝(包括退耕還林地、坡地、林地等)以上。以屯玉168、寧單系列、種星619等品種為主,建成張程、楊河、鳳嶺、溫堡萬畝以上優質青貯玉米種植基地4個,全縣種植青貯玉米12萬畝。以新型經營主體和種養大戶為主體,帶動農戶擴大“糧改飼”范圍,主推全株玉米加工調制技術,全縣調制飼草50萬噸以上。
7.類污資源化利用。按照可持續發展思路,大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加快規模養殖場及養殖戶類污資源化利用,通過收儲、加工、還田等方式使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8.5%以上.在蔬菜、馬鈴薯、玉米、小雜糧種植示范點,推廣堆肥技術應用6萬畝。
責任領導:李龍君
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局
配合單位:各鄉鎮
完成時限:2022年11月底
(二)綠色食品產業發展
1.冷涼蔬菜發展。按照“設施主導、露地補充、訂單種植、錯季銷售、綠色發展”思路,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市場”產業化經營模式,推進蔬萊產業種植規模化、品種多元化、生產標準化、經營集約化、市場信息化,以渝河、甘滯河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為依托,打造渝河、甘清河流域冷涼蔬菜種植產業帶,全縣種植冷涼蔬菜5.5萬畝,其中設施蔬菜2.8萬畝(新建設施拱棚3700畝)。冷涼蔬萊實現總產值4.5億元,提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元以上,種植核心區提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以上。
(1)示范鄉鎮建設。打造沙塘、神林、聯財、溫堡4個蔬菜種植示范鄉鎮,鄉均種植蔬菜1萬畝以上,戶均種植蔬菜5畝以上。
(2)示范村建設。建成聯財張樓、聯財、趙樓、聯合、恒光,神林辛平、雙村、龐莊、神林,沙塘十八里、和平、清泉、許溝、新民,溫堡杜川、吳溝、楊堡、溫堡,好水三星20個蔬菜種植示范村,村均種植蔬菜1000畝以上,戶均種植蔬菜1畝以上。
(3)示范園區建設。鞏固提升沙塘許溝,神林辛平、神林,聯財張樓、恒光、聯合,溫堡杜川、楊堡設施蔬菜示范園區,新建好水三星千畝蔬菜園區1個。
(4)蔬菜育苗。新建育苗日光溫室50幢,改造提升蔬菜育苗園區7個500畝,推廣集約化穴盤育苗6000萬株以上、大田育苗6000萬株以上。
責任領導:李龍君
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局
配合單位;各鄉鎮
完成時限;2022年10月底
2.中藥材發展。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
的基本思路,推進中藥材生態種植,建設有機中藥材示范縣。全縣中藥材總產量達到2.8萬噸,實現總產值4.2億元以上,提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元以上,
(1)示范村建設。建立聯財太聯、聯財、趙樓,神林神林、虎莊,沙塘新民、馬河、街道,城關吳山,陳新新和,山河王莊,風嶺齊岔、葫岔,溫堡張杜溝、溫堡、老莊,好水紅星,觀莊中梁、林溝,張程馬兒岔20個示范村。
(2)中藥材示范點建設。建設溫堡南山,神林觀音,沙塘馬河、北塬,聯財太聯,觀莊中梁,山河王莊集種質資源保護與種子種苗繁育為一體的7個千畝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示范點2萬畝,帶動全縣大田中藥材種植3萬畝。
(3)示范基地建設。建設神林龐莊、風嶺齊岔2個中藥材生態種植示范基地3500畝;在溫堡鄉建設有機中藥材試驗示范基地2000畝。
(4)林藥間作與資源修復。在沙塘十八里、錦華、新民,聯財張樓,鳳嶺齊岔,神林雙村、楊野河,溫堡南山等區域建設林藥間作及野生資源修復生態種植區5萬畝,全縣中藥材生態種植總面積保持25萬畝。
(5)六盤山藥用植物園續建提升。積極開展瀕危、特有種質收集、保存、篩選和擴繁,加強瀕危珍稀中藥材盤貝、黃精、桃兒七等資源野生撫育和人工種植馴化技術研究,搜集保存黃芪、三七、艾葉、玉竹、淫羊藿等種質資源,高標準建立六盤山藥用植物園種質資源圈,通過示范、展示、引種、馴化、試驗,打造集科普教育、教學實訓、科技培訓、旅游康養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示范區。
(6)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積極打造具有六盤山道地特色的中藥材品牌,推進馳名商標、地理標識、綠色認證等品牌建設,支持企業參加區內外展銷會,不斷提高隆德中藥材知名度,培育壯大國隆、福源、恒瑞元、惠康等新型經營主體;引導上藥(寧夏)中藥資源、寧夏六盤山道地中藥材、寧夏桐君堂藥業、西北藥材、葆易圣等企業精深加工;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運營模式,建立“統一規劃、統一品種、訂單銷售、利潤返還”的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發揮產業聯合體在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等環節中的引領作用,推進中藥材產業提質增效。
(7)加工營銷體系建設。扶持六盤山中藥資源、上藥(寧夏)中藥資源等龍頭企業,加快建成集收購、研發、銷售、倉儲、物流于一體的六盤山道地中藥材綜合交易市場,完善中藥材現代物流體系,打造西北優質中藥材產業交易中心;推進“互聯網+”產業鏈建設,提升中藥材線上交易平臺建設,支持企業拓寬區內外營銷渠道,推動中藥材產業全面升級;提升中藥材產地初加工質量,支持廣州香雪中藥配方顆粒投產,研發中藥健康養生產品,打造從原料藥材到藥品、保健品等終端產品的示范產業鏈。
(8)培育中藥材特色品牌。積極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協作,建立中藥材產業聯合體,培育具有六盤山道地特色的中藥材品牌,加強“隆德黃芪”“隆德秦光”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的監督管理,支持中藥材企事業單位申報大宗藥材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2個,精心培育“三品一標”“三無一全”的六盤山道地中藥材品牌企業1個,積極爭創寧夏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2個,綠色品牌認證2個,有機中藥材認證4個,努力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鏈,促進全縣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
(9)良種良法示范推廣。主推雙覆膜穴播和壓沙育苗、膜下滴灌節水灌溉技術,主導栽培黃芪、黃芩等道地中藥材品種,建立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以種苗生產的標準化促進中藥材產業規范化發展,打造西北優質中藥材集散地。
責任領導:劉君彬
牽頭單位:科技局
配合單位:農業農村局、各鄉鎮
完成時限:2022年10月底
3.馬鈴薯發展。堅持“種墓繁育、鮮薯外銷、淀粉加工、主食開發”并進的發展路子,以馬鈴幕種薯繁育體系建設為抓手,以提高單產為目標,以龍頭企業(合作社)為帶動,推進馬鈴薯產業布局區域化、經營規?;?、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打造以六盤山西麓陰濕區為主的馬鈴薯種薯繁育產業帶。馬鈴薯產業實現總產值2億元以上,提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元以上,其中核心區提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以上。
(1)原種繁育基地建設。采購原原種1200萬粒,免費發放給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在觀莊鄉、好水鄉、陳新鄉集中連片建設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3000畝。
(2)一級種薯繁育基地建設。采購馬鈴幕原種1200噸,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在觀莊鄉、好水鄉、城關鎮、陳靳鄉、沙塘鎮、山河鄉、奠安鄉等11個鄉鎮集中連片建設馬鈴薯一級種繁育基地1萬畝。
(3)一級種幕推廣種植。由農戶自繁或自行購買一級種幕種植,在觀莊鄉、好水鄉、城關鎮、陳靳鄉、沙塘鎮、神林鄉、風嶺鄉、奠安鄉、聯財鎮等鄉鎮推廣馬鈴幕一級種幕種植8.7萬畝。
(4)良種良法示范推廣。引進守幕15號、寧薯16號、希森6號、華頌7號等11個新品種,建立馬鈴幕品種對比和抗早抗逆保水劑施用、新型地膜應用等新技術集成試驗示范區、馬鈴薯高產栽培區等100畝。
責任領導:李龍君
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局
配合單位:各鄉鎮
完成時限:2022年10月底
4.特色種養業發展
(1)旱作節水農業。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為主,在張程鄉、聯財鎮、神林鄉、沙塘鎮等鄉鎮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4萬畝。推廣高效節水、早作覆膜保填技術,鞏固張程鄉、楊河鄉10萬畝早作農業覆膜種植基地和朱莊河、甘渭河流域2個萬畝覆膜種植基地,全縣發展旱作節水農業30萬畝(全膜27萬畝、半膜3萬畝)。
(2)小雜糧種植。以養麥、蠶豆、谷子、糜子、夜麥、豌豆為主,在陳靳鄉、張程鄉、奠安鄉、溫堡鄉、鳳嶺鄉等黃土丘陵區種植小雜糧2.5萬畝;在觀莊鄉前莊、大莊村種植紅養1500畝,在其他行政村集中種植200畝以上紅養1500畝。
(3)食用菌。以龍頭帶動產業發展,探索“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新模式。通過招商引資、股份制合作、小額貸款、農業保險等多渠道、多途徑、多元化的形式,引導投資開展林下食用菌生產,降低發展門檻。以圣緣食用菌、珍源食用菌、永發食用菌合作社和隆德縣亞龍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為依托,利用溫室、拱棚等設施生產食用菌菇(平菇、香菇、茶樹菇等)150萬棒,靈芝、雙孢菇、羊肚菌等2萬平方米,林下種植大球蓋菇1000畝。
(4)肉兔。推廣應用種免同期發情、同期配種、同期斷奶、同期出欄“四統一”技術,鞏固提升寧夏千峰兔業養殖、莫安新街肉免養殖場,帶動城關鎮、奠安鄉、山河鄉三個鄉鎮農戶肉兔養殖,飼養種免達到3萬只、商品兔100萬只。
(5)蜜蜂。以中蜂為主、意蜂為輔,打造城關鎮、沙塘鎮、觀莊鄉、鳳嶺鄉、陳新鄉5個蜜蜂養殖示范鄉鎮,鄉均飼養蜜蜂3000箱以上;培育觀堡村、前莊村、錦屏村、楊店村、吳山村、齊岔村、薛岔村、清涼村8個蜜蜂養殖示范村,村均養殖蜜蜂1000箱以上,戶均飼養蜜蜂10箱以上;新建中蜂養殖示范場5家,帶動脫貧戶100戶,全縣蜜蜂飼養量達到1.8萬箱以上。
責任領導:李龍君
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局
配合單位:自然資源局、各鄉鎮
完成時限:2022年10月底
(三)休閑農業
用好“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避暑休閑百佳縣”“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靚麗名片,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圍繞“觀光旅游、休閑娛樂、民俗參與、農事體驗、親子活動、購物消費”等主題,鞏固提升重點休閑農業示范點,扶持打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示范帶.爭創“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2家,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園區)評定,組織參加“寧夏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精品線路推介和固原市“休閑農業提升年”等系列活動,促進農業與文旅、教育、康養、服務等現代產業融合發展。
責任領導:李龍君
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局
配合單位:文廣局、各鄉鎮
完成時限:2022年12月底
(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按照“一個好支部做中堅、一項好產業做支撐、一套好機制保運轉”的總體思路,用好縣聯席協商機制,推進“355”運行運營管理模式,強化規范發展水平,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2022年爭取中央及自治區財政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500萬元,注入中央及自治區財政未扶持的村,管好用足項目扶持資金,力爭80%的村集體經濟經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責任領導:徐虎、李龍君
牽頭單位:組織部、農業農村局
配合單位:財政局、鄉村振興局、審計局、各鄉鎮
完成時限:2022年12月底
(五)農產品品牌培育及宣傳推介
1.品牌培育。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圍繞肉牛和冷涼蔬菜、中藥材、馬鈴薯等綠色食品產業,積極爭創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引導企業、合作社做大做響企業品牌,推動更多農特產品走出隆德、走出寧夏、走向全國。組織申報隆德香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逐步培育成為全縣食醋行業的公用品牌,打造在全區乃至全國叫得響、過得硬、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和溢價率。
2.宣傳推介。加強特色農產品宣傳推介,組織縣內企業、合作社等積極參加區內外各類大型農產品展示展銷、鄉村文化旅游、農民豐收節等節會活動140家次以上。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在國內大中城市和區內、縣內設立隆德農產品外銷窗口(直銷店、專柜或專區)。
3.“三品一標”認證。加快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保護,鼓勵龍頭企業爭創地理標志商標、寧夏名牌產品,對成功認證寧夏名牌產品和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認證的農產品實行以獎代補。
責任領導:李龍君
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局
配合單位:宣傳部、發改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科技局各鄉鎮
完成時限:2022年12月底
(六)農業生產托管服務
以服務小農戶農業生產為主,開晨“耕、種、防、收”等環節半托管或全程托管服務,建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信息化監測平臺和“耕、種、防、收”等環節跟蹤、監督、評估及驗收管理,計劃服務面積2.36萬畝。
責任領導:李龍君
牽頭單位:農業農村局
配合單位:各鄉鎮
完成時限:2022年12月底
四、扶持政策
(一)肉牛產業
1.見鐵補母。對飼養基礎母牛的農戶及新型經營主體,每繁殖1頭安格斯或西門塔爾犢牛,每頭補貼1000元。
2.規模養殖場(園區)培育。新建存欄肉牛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建設標準化牛棚1000平方米以上,每平方米補貼200元,青貯池每立方米補助60元;新建存欄肉牛5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建設標準化牛棚5000平方米以上,每平方米補貼300元,場地硬化每平方米補貼80元,青貯池每立方米補貼60元。
3.青貯玉米種植與收貯。種植青貯玉米每畝免費提供種子2.5公斤,收貯全株青貯玉米每噸補助30元。
4.高產優質營著示范基地。創建高產優質營著示范基地600畝以上,每畝補助600元。
(二)冷涼蔬菜產業
1.農戶種植。農戶種植蔬菜1畝以上、5畝以下(含5畝)每畝補貼300元;農戶集中連片種植50畝以上,每畝補貼500元。
2.良種良法示范推廣。對推廣工廠化穴盤育苗技術,培育適宜當地栽植的高產優質種苗的新型經營主體及農戶,育苗規模達到100萬株以上,每株補貼0.02元。
3.設施農業建設。農戶新建全鋼架大拱棚5畝以下(含5畝),每畝補貼10000元,5畝以上,超出5畝部分每畝補貼8000元;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建全鋼架大拱棚,每畝補貼8000元。全鋼架大拱棚建設標準:跨度10米,高度3.5米以上,肩高1.6米,7道橫拉桿(地面2道、肩高1.6米處2道、距地面2.6米處2道、棚頂1道),4道壓膜槽(距地面70-80cm處2道、肩高處2道),2道通風口卷膜開合器(風口80-90cm),拱架與拱架間距1.2米。拱棚長度60米,按1畝計算。新建二代以上育苗日光溫室(規格60m×10m)每棟補貼60000元。
4.園區建設。對蔬萊示范園區(基地)達到標準化生產,設施種植100畝以上、露地蔬菜集中連片種植500畝以上,配套使用高效節水灌溉設施,畝施用縣內商品有機肥100公斤以上,帶動務工人員30人以上、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培養本地農村實用入才5人以上,每畝補貼500元(證明材料:鄉村簽訂的土地流轉協議,農戶土地流轉花名冊,商品有機肥發票和施肥影像資料,務工人員工資表,工資兌付資金銀行流水)。
5.訂單種植和帶動銷售。新型經營主體同農戶簽定訂單種植銷售100畝以上,每畝補貼100元(證明材料:訂單合同、收購臺賬、給種植戶兌付的銷售資金銀行流水)。新型經營主體幫助農戶銷售蔬菜1500噸以上,給予以獎代補10萬元,在此基礎上銷售量每增加1噸,每噸給予補貼50元(證明材料:收購臺賬,給種植戶付款資金銀行流水)。
(三)中藥材產業
1.規范化種植。大田直播(當年新種)集中連片50畝以上,出苗率達到85%以上,每畝補貼100元;大田移栽黃芪、黃芩,達到規范化種植標準,每畝補貼400元;集中連片移栽1000畝以上的示范基地或園區,每畝補貼500元。在有機基地內移栽黃芪、黃芩,每畝補貼800元,直播柴胡、秦光,每畝補貼200元。覆膜育苗,每畝補貼1200元,露地育苗每畝補貼600元,種植密度不低于15萬株/畝;穴盤育苗每株補貼0.1元。
2.生態種植及野生資源修復。以柴胡、秦蕪為主栽品種,統一規劃實施中藥材野生資源修復,每畝補貼100元。
3.訂單種植。對中藥材訂單種植的企業,按照與農戶簽訂的種植面積和回收數量,依據收購憑證,每回收10噸補貼1000元(證明材料:訂單合同、收購合賬、給種植戶兌付的銷售資金銀行流水)。
4.藥材加工。加工縣內地產藥材切片10噸及以上,每噸補貼100元(證明材料:原材料來源臺賬、給種植戶兌付的銷售資金銀行流水);精深加工配方顆粒、提取,按銷售總金額的5%。
補貼(證明材料:銷售臺賬、資金銀行流水)。
5.市場營銷。支持企業建成中藥材交易市場并規范化運營,一次性給子予“以獎代補”資金100萬元。企業、合作社等收購銷售縣內地產藥材100噸及以上,每噸補貼100元(證明材料:收購臺賬、銷售臺賬、資金銀行流水);對參加縣級、市級、區級和區外休閑農業節會、鄉村旅游推介會、特色農產品品牌展示會的中藥材經營主體,每參加一次分別給予“以獎代補”資金0.1萬元、0.2萬元、0.5萬元、1萬元;支持企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在全國大中城市建立中藥材產品直銷店,銷售隆德地產中藥材產品,對年銷售額300-500萬元、500萬元以上的分別給予以獎代補10萬元、15萬元,在全國大中城市大型超市設立中藥材產品專柜(專銷區),銷售隆德地產中藥材產品,對年銷告額達到200-500萬、500萬元以上的,給予以獎代補10萬元、20萬元;支持線上銷售隆德道地中藥材產品的企業、合作社,對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給予以獎代補5萬元;在縣內旅游景點、休閑農業示范點設立隆德特色中藥材產品直銷店,年銷售收入50-100萬元、100萬元以上的,給予以獎代補2萬元、5萬元。
(四)馬鈴薯產業
1.原種基地。采購原原種1200萬粒,給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免費發放,建設原種基地3000畝。
2.一級種幕繁育基地。新型經營主體及農戶建設一級種繁育基地,每畝免費發放種薯120公斤。
3.一級種薯推廣。推廣種植一級種薯1畝以上每畝補貼100元。
(五)特色種植、養殖
1.旱作農業。早作農業地膜給予采購價50%的補貼。殘膜回收每公斤補貼0.7元;殘膜回收網點每回收1噸殘膜以獎代補500元,企業每加工1噸顆粒給予以獎代補900元。
2.小雜糧,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集中連片種植小雜糧200畝以上,每畝補貼200元;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集中連片種植200畝以上紅養麥示范基地,每畝補貼300元。
3.食用菌
(1)食用菌栽培。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采用設施棚室栽培2000棒以上食用菌,每棒補貼2元;設施栽培食用菌300平方米以上,每平方米補貼3元;林下栽培食用菌,每畝補貼1000元;農戶每家補貼金額不得超過1萬元,新型經營主體每個補貼金額不得超過100萬元。
(2)食用菌訂單種植和帶動銷售。新型經營主體同農戶簽定食用菌設施棚室訂單栽培銷售面積10畝以上,每畝補貼500元;
新型經營主體同農戶簽定食用菌林林下訂單栽培銷售累計面積200畝以上,每畝補貼300元(證明材料:訂單合同、收購臺賬、給種植戶兌付的銷售資金銀行流水);新型經營主體幫助農戶銷售食用菌100噸以上,每噸給予補貼500元(證明材料:收購臺賬,給種植戶付款資金銀行流水)。
4.肉兔。農戶出欄每只補貼15元;企業、合作社商品兔,籠養5000只以上,出欄每只補貼3元。
5.蜜蜂。對2022年新建養殖中蜂100箱以上,具有標準化取蜜、貯蜜車間、蜂產品展示室,配備輔助養殖機具、消毒設備等,水源潔凈,衛生達標,經驗收合格的中蜂養殖示范點,每個示范點給予以獎代補資金5萬元;養殖戶當年新增飼養蜜蜂5箱以上(含5箱),每箱補貼400元,最多補貼20箱。
6.生豬屠宰。對縣生豬定點屠宰場信用良好、排污達標,檢疫監測肉品過程中,無瘦肉精、非洲豬瘟及重大動物疫病或人畜共患病的,憑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給予屠宰企業每頭補貼5元,全年累計補貼金額不超過8萬元,用于屠宰場的升級改造。
(六)休閑農業
對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國家級榮譽稱號的主體,以獎代補20萬元;對獲評三星級、四星級、五星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企業(園區),每家分別以獎代補10萬元、20萬元、30萬元。
(七)發展村集體經濟
1.爭取中央及自治區財政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500萬元,注入未享受中央及自治區財政扶持的5個村,每村支持資金100萬元。
2.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特色種養業,享受新型經營主體同等扶持政策。
(八)農產品品牌建設
1.品牌宣傳推介。加強隆德肉牛和綠色食品產業宣傳推薦,對參加縣級、市級、區級、區外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會、文化旅游推介會、農民豐收節等節會活動的經營主體,每個每次以獎代補0.1萬元、0.2萬元、0.5萬元、1萬元。
2.“三品一標”認證。對認證綠色食品每個補貼5萬元,認證有機產品每個補貼20萬元;通過GAP、GMP認證的每個企業、合作社等一次補貼10萬元;爭創寧夏名牌產品每個補貼20萬元。
3.產品營銷。對企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在全國大中城市建立“六盤(隆德”產品直銷店,年銷售額200-300萬元、300-500萬元、500萬元以上的,分別給予以獎代補5萬元、10萬元、15萬元;在全國大中城市大型超市設立“六盤(隆德)”特色產品專柜(專銷區),對年銷售額達到200-300萬元、300-500萬元、500萬元以上的,分別給予以獎代補5萬元、10萬元、20萬元;在縣內旅游景點、休閑農業示范點、大中型超市設立隆德特色產品直銷店(點),年銷售收入50-100萬元、100萬元以上,給予以獎代補5萬元、10萬元。
(九)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試點。根據作業服務情況,核實作業面積和服務質量,經驗收合格,給予每個作業主體每畝不超過100元的補貼資金。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全縣農業產業發展協調工作機制,縣級分管領導負總責,協調解決農業產業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統籌財政涉農支農資金,指導產業發展。各鄉鎮黨委、政府要承擔起農業產業項目落實主體責任,全面負責本鄉鎮產業發展措施落實和產業項目到戶,做好地塊預留、宣傳動員、基地(園區)建設、項目自驗、資金兌付等工作。農業農村局牽頭抓總,對每個項目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做好項目督查、抽驗、資金下撥等工作。財政局要加大資金籌措和撥付力度,做好涉農資金使用監管和統籌協調工作。水務、交通、供電部門負責農業示范園區(基地)、示范村的水利、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氣象部門做好災害性天氣的預測、預報、指導預防及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等工作。財政局和保險公司要做好金融扶貧和農業保險政策制定及兌付工作。
(二)強化監督管理。加強項目管理,項目下達后,項目實施部門(單位)不得隨意變更實施內容,不得重復申報項目。按照“三公開、三公示”(補貼資金政策公開、程序公開、結果公開,村公示、鄉公示、縣公示)要求,突出資金支付和使用全過程公開,凡是涉及農業財政項目資金的信息,全部進行公開公示,涉及到戶的普惠性農業政策,以多種形式向村民公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項目建設完成后,對項目建設檔案資料加以完善,妥善保管,以備后查。加強資金監管,按照財政支農資金“公開、公平、公正”和“誰使用、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健全制度、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建立項目資金管理專帳,對項目資金嚴格管理,健全資金使用追蹤問責制度,防止侵吞、擠占挪用、虛報、冒領項目資金的現象發生,凡直接補貼農戶的項目資金,嚴格按照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政府直補農民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全部通過“一卡通”直接兌現農戶。財政、審計等部門要將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列入年度審計和監督檢查重點,所有資金的兌付,必須以縣級驗收結果為主要依據。
(三)嚴格驗收考核。嚴格按照2022年農業產業補貼政策要求執行。各鄉鎮初驗完成后,盡快將驗收花名冊紙質版、電子版分別報縣農業農村局組織進行抽驗。抽驗結束后,各鄉鎮按照抽驗結果上報補貼花名冊紙質版和電子版,經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審定后,向各鄉鎮撥付補貼資金。各鄉鎮通過“一卡通”兌付到戶產業補貼資金。對逾期未上報初驗表冊、補貼花名冊及電子版與紙質版不相符的鄉鎮,造成的后果由鄉鎮承擔。全縣種植業鄉級驗收于2022年6月底全部完成,養殖業鄉級驗收于2022年8月底前全部完成,11月底前完成資金兌付,所有項目合格率必須達到95%以上,誤差控制在5%以內。對驗收結果,縣、鄉、村必須在各自相應平臺進行公示。鄉鎮未按期完成驗收的,縣級將不予驗收,并在全縣范圍進行通報,同時對相關分管領導及鄉鎮主要責任人進行問責。
(來源:轉載)
隆德縣2022年肉牛和綠色食品產業振興工作方案
上一篇:抱歉暫無數據
下一篇:漳州薌城區獎勵扶持農業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