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有機農業,既可以增加原本農業基礎較差地區的種植面積,糧食單產也不會降低。常說的“三有”很有道理,即市場有需求,群眾有需求,果農有意識,關鍵關于意識。
使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自然資源開發轉化成效益,探索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機認證服務精準扶貧路子,形成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發展新模式。如在原本單產較高,化肥農藥污染嚴重的地區,只要循序漸進,分布進行有機轉換,也基本可以實現普通農產品向有機農產品的逐步過度,不至于造成糧食減產,從而危害糧食安全。
以有機蘋果為案例,有機認證造福地方
據了解,有一蘋果基地地處北緯36度,森林覆蓋率達76%,海拔1200-1300米,晝夜溫差最低15℃,降水量、土壤最適宜蘋果生長,是蘋果最佳生產區之一。
該基地土地有機轉化面積1750畝,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悉心呵護土地,重建土壤生態系統,土地可依其生態系統永續利用。重金屬被高效永久性鈍化,化肥及農殘完全分解。即使在有機轉換期的多次抽檢中,總共154樣農殘重金屬檢測項目中均是零檢出。
有機蘋果是蘋果產業發展的方向,有機認證機構不能僅僅定位為評審貼牌,還要做好技術服務工作,還要注重監管,將老百姓的產品與市場銜接起來。
有機蘋果認證是蘋果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將制定細化好實施方案,做好宣傳,發動企業和群眾積極參與進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建立多部門創建聯動機制。希望中省市相關部門繼續多予以支持指導,各認證機構在實施環節中予以嚴格把控,力爭早日完成創建工作。
根據有機農產品的生產要求組織生產,基地嚴格禁用農藥、化肥等人工合成投入品,施用有機肥料,采用物理和生物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經檢測,環境和蘋果產品均符合有機農產品標準要求,30天就取得了有機農產品認證證書。
有機認證核心是土壤
按照生態有機標準,種出的生態有機蘋果,不只果型端莊,果面炫凈,蠟質層厚,酸甜度恰好,耐貯耐運,而且市場前景一路看好。
但是用化肥和農藥務的蘋果樹,一到寒露,布滿斑點的樹葉早脫光了,如用沼渣沼液配合生物物理殺蟲燈等現代設施務的蘋果樹,還是碧葉繁茂,而樹上結的果子,不只好看、好吃、向賣,還能賣個好價。
如今生態有機蘋果是人們消費的普遍追求,沼液替代農藥噴灑樹體,沼渣替代化肥施在根部,配套現代無公害捉蟲防病設施,果樹結的就是生態有機蘋蘋果。土壤健康是有機農業生產的基礎。土壤健康取決于土壤微生態系統,主要包括土壤營養和土壤微生物平衡兩項指標。土壤健康是作物產量的基本保證,肥沃的土壤產量高、產品品質好。
有機認證提升了蘋果品牌價值、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是這一階段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
意識問題突出
成分化學的方法進入農業領域以后,少數幾種養分(氮、磷、鉀等)影響了人的大腦幾十年,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專家固守在這里,認為離開化肥農作物產量就會大幅度降低,多數農民也對化肥形成了依賴。
食品安全問題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給地球和人類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困擾和災難,以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為基本目標的有機農業就成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同時也回歸了人類的本源狀態——有機農耕是人類與自然最親密最和諧的農業生產模式。
糧食、蔬菜、水果、中藥材等進行有機生產以后,完全不使用化肥、化學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生長激素、地膜、轉基因等可能污染環境和危害健康的投入品,不僅產量不降低,并且由于將原有的廢棄物(秸稈、動物糞便、人糞尿、農產品加工廢棄物、有機垃圾等)進行了廢物利用,實現了完整的有機生態產業循環,一定區域內生產的食品總量還會大于化學農業的生產總量。這已經被大田種植、設施農業和有機村的多年實踐所證實。
綜上所述,提高土壤有機質和有益菌密度,實現良性的土壤微生物平衡,可以明顯提高產量。對于長期使用化肥,土壤營養結構已經被嚴重破壞的土地,放棄使用化肥的前兩年產量可能會小幅波動(現在的微生物土壤修復技術已經克服了這一難題),三年以后產量會逐步穩定甚至增產,產品品質則大幅度提高。目前,實踐證明長期采用有機生產方式不僅不會降低產量,反而會適當增產。發展有機農業既可以保證農產品安全,也可以保護環境,還能保證糧食總產量,并且可以造福百姓。
(來源:有機認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