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牛業集團是內蒙古一家從事農牧業產品深加工的大型龍頭企業,2002年被農業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A級綠色食品企業。該企業依托內蒙古科爾沁草原的天然無污染環境和嚴格的品質控制體系,生產的優質牛肉暢銷國內各省市。同時出口歐洲、中東及亞洲多個國家。
認證專家小組經過1年多的飼料種子、飼料作物、肉牛繁殖、養殖、育肥、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監督的有機認證檢驗過程后,將有機肉牛及有機牛肉產品認證頒發給該牛業集團,實現了在中國境內自己養殖有機肉牛、生產有機牛肉產品。由此可以看出有機認證非常嚴格。
有機畜產品
有機畜產品是指有機產品中供人類食用的肉、蛋、奶等,是根據有機畜產品的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銷售,并通過獨立的有機認證機構認證的供人類消費的動物源性食品。
有機的本質就是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秩序相和諧”。有機養殖作為有機農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限制使用化學合成藥物,減少了藥物對動物、環境和人類的危害,提高了畜產品安全質量。在有機養殖過程中,給畜禽以盡可能好的待遇,盡可能減少對畜禽的干擾,畜禽就可以在愉悅和健康的環境和條件下生長,從而可以確保最終提供給人類的畜禽產品也是優質和健康的。
有機認證要求牲畜在養殖過程中,要求生產基地要建立長期的土地培肥、植物保護、作物輪作和畜禽養殖計劃,以保證產品的高品質。有機養殖體系包括轉換期、平行生產、畜禽引入、飼料、飼料添加劑、飼養條件、疾病防治、非治療手術、繁殖、運輸屠宰及環境影響等環節。
有機牛養殖技術包括如下步驟:
1、建設牛場:牛場選址、牛舌建筑要求、欄舌建建設;
2、雜交改良:選用以上的品種與本地黃牛開展二元經濟雜交或三元經濟雜交,得到的雜交一、二代牛進行育肥;
3、科學飼養:添加精料,改善營養;粗飼料的搭配;充分利用農副產品;按時節進行放養;
4、肉牛育肥方法:犢牛斷奶后,立即轉入育肥階段進行育肥,一直到12~18月齡出欄;
5、育肥牛的日常管理:搞好衛生、拴系定槽、動和曬太陽、防暑防寒、及時出欄;本發明配合原生態飼養方法,產出的牛肉、牛奶屬于綠色有機食品,健康、安全、營養豐富,更具市場競爭力。
有機認證
有機飼養要求周邊環境條件良好、無污染,牧場有足夠的牧草供放牧動物采食。同時,有機養殖也不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應遵守國家對養殖業的相關規定,根據飼料基地的承載量確定養殖量,并留有充分的余地。在養殖品種方面也應考慮盡量選擇對生態影響小的品種,如山羊對草地的破壞就要遠大于綿羊。
飼料生產基地的轉換期與有機農場的轉換期要求一致,其計算是從申請之日算起,一年生作物的轉換期一般不少于24個月,多年生作物的轉換期一般不少于36個月。新開荒的、長期撂荒的、長期按傳統農業方式耕種或有充分證據證明多年未使用禁用物質的農田,也應經過至少12個月的轉換期。牧場、非草食動物運動場草地的轉換期可以縮短到l2個月;如果從未使用過禁用物質,則轉換期可以縮短到6個月。畜禽需經過轉換期后,方可作為有機產品出售。畜禽的轉換期如下:肉用牛、馬屬動物、駝,12個月;肉用羊和牛,6個月;乳用畜,6個月;肉用家禽,10周;蛋用家禽,6周;其它種類的轉換期應長于其養殖周期的3/4。
生產上的準備是申請認證最重要的環節,申請所需要的材料、申請需要花費的時間及所需費用是根據認證機構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只要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合格,申請工作其實是個程序性的工作。有機認證不是終身制的,認證機構對有機農產品基地的認證類似于汽車的年檢,每年還會去進行認證檢查。
綜上所述,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養牛開始變成一種產業,中國地方牛種的劣勢就開始顯露:生長周期長、瘦肉率偏低。為追求效益,養殖戶普遍養起了西方牛種。如今,當人們意識到牛肉不好吃并再次想起本地牛種的時候,那些牛種已經越來越少,有些甚至瀕臨消失。
因此,如何保護并推廣地方牛種,是業內人士關注的重點。今后養殖模式應該從兩方面作改進,一個是養殖品種,充分結合洋種牛和地方牛種的優勢,利用搞雜交改良品種,在西方和地方牛種間尋找平衡,同時加大對地方牛的保護和推廣;另一個就是養殖方法,如采用健康養殖理念,利用中草藥預防控制疾病,除采用最新技術外,也讓牛有舒適、安全、并充分考慮動物福利的環境。這樣,今后的牛肉才會越來越好吃。
(來源:有機認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