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機產品的分類表中,豆類蔬菜是指以嫩莢果、嫩豆粒及豆芽等供食用的豆科植物。我國可以進行有機認證的豆類蔬菜主要包括蠶豆、菜用大豆、豌豆、菜豆、刀豆、扁豆、長豇豆、黎豆、四棱豆。
豆類蔬菜簡介
豆類蔬菜中,蠶豆和豌豆為長日照植物,適于冷涼的環境條件,比較耐寒,長江流域可露地越冬;其他豆類蔬菜則屬于短日照植物,喜溫或耐熱,很多品種對光照長短的要求不很嚴格,但是幼苗期有短日照,能促進花芽分化。
豆類蔬菜都比較耐旱,較低的土壤濕度除適于根瘤菌生活外,也符合豆類蔬菜生長發育的需要。豆類的種子富含蛋白質,播種后水分過多,容易腐敗而喪失發芽能力,因此早春露地播種最好干籽播種。開花前水分過多,容易引起莖葉徒長和減少花芽分化。開花和結莢時雨水多或土壤濕度大,又容易造成落花落莢。
豆類蔬菜以嫩豆莢或豆粒供食,又由于根瘤菌的作用,對氮素營養需要較少而需要較多的磷和鉀素營養。
有機認證的相關規定
生產基地
有機豆類蔬菜生產基地應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干線、工業污染源、生活垃圾場等,距離公路主干線的垂直距離不少于500 m,而且地形開闊、陽光充足、通風良好,土壤pH值5.6~7.5。要求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排灌便利。產地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GB 15618-2008中的二級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應符合GB 5084的規定,環境空氣質量應符合GB 3095中二級標準和GB9137的規定。
緩沖帶
緩沖帶為在有機和常規地塊之間有目的設置的、可明確界定的用來限制或阻擋臨近田塊禁用物質漂移的過渡區域。有機豆類蔬菜生產要求產地四周設置寬度不少于8 m的緩沖帶。緩沖帶可以是道路(不屬于交通要道)、林帶、河流、溝渠、圍墻、藩籬等有形的物理障礙物形成的隔離帶。
轉換期
轉換期為從按照GB/T 19630-2011開始管理至生產單元和產品獲得有機認證之間的時段。有機豆類蔬菜生產要求轉換期不應少于24個月。新開墾的、撂荒36個月以上的或有充分證據證明36個月以上未使用GB/T 19630-2011所列出的禁用物質的地塊,也應經過至少12個月的轉換期。
有機肥的準備
應在基地內建有機堆肥場,堆肥場容積應滿足本基地蔬菜生產的需要。如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周邊有畜禽養殖場,可在基地建立漚糞池或沼氣池,將禽畜糞便就地無害化處理轉化為沼液、沼渣。應使用主要源于本基地或有機農場(或畜場)的有機肥料,可使用充分腐熟和無害化處理的動植物的糞便和殘體,植物漚制肥、草木灰和餅肥等。
經認證機構許可可以購入一部分農場外的肥料,外購的商品有機肥應通過有機認證或經認證機構評估許可。有機肥料應在施用前兩個月進行無害化處理,將肥料潑水拌濕、堆積、蓋嚴塑料膜,使其充分發酵腐熟。發酵期堆內溫度高達60°C以上,可有效地殺滅肥料中帶有的病菌、蟲卵、草種等。
有機豆類蔬菜播種
有機豆類蔬菜應根據栽培季節、栽培方式確定適宜的播種期。春夏栽培宜在1~5月分期分批直播或育苗,夏秋季栽培宜在7月至9月上旬直播或育苗,高山栽培宜在4~6月播種育苗。表1給出的是直播或移栽的時間,冬春季為提早成熟,育苗時可根據育苗設施適當提前15~20天。
有機豆類蔬菜運輸
應配置專門的整理、分級、包裝等采后商品化處理場地及必要的設施,長途運輸要有預冷處理設施。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冷鏈系統,實行商品化處理、運輸、銷售全程冷藏保鮮。有機豆類蔬菜產品的采后處理、包裝標識、運輸銷售、包裝標識等應符合GB/T 19630-2011有機產品標準要求。
綜上,有機產品認證標準很多,上面介紹了一些基本要求。只有在生產過程中對于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栽培方式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才能更好地從事有機豆類蔬菜生產,認證才能取得成功!
(來源:有機認證網)